2024年,学校党委切实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具体教书育人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文件精神,从通识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统筹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教育健康发展等方向,调整工作思路和创新举措,加快推进学校美育建设,特别是在课程建设、制度保障、艺术实践活动以及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的建设成果。依托美育发展协会,与学生工作部、校团委、音乐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学院等各相关单位共同努力,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品牌凝聚力的美育实践活动。
一、基本情况
(一)优化通识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推行五育并举,打造高质量的通识课程与活动。
制定并实施《惠州学院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惠州学院劳动教育月活动方案》《惠州学院劳动教育学分认定办法》,统筹推进学校劳动教育、体育和美育工作。全面提升我校劳动教育、美育工作政策水平,力求促使学校劳动教育、美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推动我校通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修订和完善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课程,健全学分制管理。
积极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AI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全融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增加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门数。重点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类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普及基础美育教育,逐步形成人人都有追求美的理想、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展现美的平台的美育格局。
(三)持续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实施体系,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丰富校园第二课堂。
2024年共举办20 期美育系列讲座、24期阆苑美育云课堂、9期通识讲坛,共吸引约 2000人次学生线下参与聆听,扩大美育与通识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丰富校园第二课堂,完善德智体美“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切实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与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联合举办第五届“阆苑美育节”、民艺美育工作坊10期、惠艺小舞台4期、美育朋辈课堂13期等校园文化活动,加大美育文化精品的打造力度,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天天有课堂、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表演的美育新氛围。增强美育服务社会能力,充分发挥我校美育资源和力量,实施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采用“走教”“支教”“巡教”“定点联系”和“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每学期安排美育骨干团队送教下乡,安排音乐学、美术学师范生到帮扶学校驻点实习。
(四)进一步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发挥引领效能。
积极组织推荐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艺术节,共推荐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作品共计29组。举办全校第三届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美育优秀工作案例评选活动,通过以赛促评、以评促改、同行互鉴互磨砺,提升我校美育师资教育教学水平。选推8位老师参加全省第二届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复赛。2024年,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中,我校报送的案例荣获本科组优秀案例三等奖。罗晓敏美育工作室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普通本科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在美育工作中的指导、引领、培育和辐射作用,构建学校美育协同发展机制。
(五)深入开展2024年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探索建立美育协同发展工作机制。
与市教育局、音乐学院共同制定2024年度美育浸润工作方案。举办美育浸润音乐会、美育骨干师资培训班、暑期三下乡美育浸润夏令营活动。2024年7月-12月,组织音乐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服装学院和文学与传媒学院等4个学院的美育师生团队赴龙门县6所中小学开展暑期美育浸润夏令营活动,分别开展“美育启童心,乐音展风华”“以美育心灵,以艺扬风采”“感悟语言之美”等主题活动,涵盖高雅音乐进校园、合唱体验、沉浸式汉服之美体验、服装面料再造、龙门农民画体验、植物拓印、非遗醒狮与漆扇制作、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含书法艺术、朗诵吟诵、文采与写作)等项目,课程充实,内容丰富,活动多样,深受师生欢迎。精准帮扶龙门县多所浸润学校,覆盖中小学生约两千人次,让更多中小学生感受美的熏陶与浸润。
(六)运用新媒体平台及在线课程,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实践平台。
积极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惠州学院开设全校美育通识课,并建成90多讲“美育云课堂”及一批“美育微课系列”课程,线上学习的学生达45113人次。此举不仅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也体现了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美育教育的重视和创新。2024年,“惠州学院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公众号共发推文近200篇;设立美育浸润在行动、美育系列讲座、通识风采等栏目。2023年9月,美育朋辈课堂正式启动,至今已累计举办声乐、舞蹈、手工制作、戏曲等25场专场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深入挖掘学校美育资源,构建“大美育模式”。
二、建议与展望
(一)进一步明确美育与通识课程主体责任。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美育与通识课程管理机构建设,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及评估督导工作。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定期研讨通识课程工作及相关学科专业发展态势,与相关部门及学院负责人协同分工,构建领导主导、部门分工、全员参与的责任体系。制定美育发展规划,落实配套保障措施,将美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预算体系,确保美育工作经费充足。
(二)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协同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相关部门,科学调配公共资源,通过多元形式在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为美育工作提供支持,指导并督促各二级学院将美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政策及举措落实到位。积极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互动融合,推动优质资源与设施的共建共享。
(三)进一步落实美育经费保障。统筹运用学校预算内资金及其他各类资源,多途径筹集资金,加大美育工作经费投入力度,支持美育浸润计划的专项推进。做好经费的使用管理监督,提高使用效率,加强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和评价,促进美育工作有序推进。
(四)进一步完善美育与通识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学校美育与通识课程评价体系,纳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更加注重过程及效果评价。加强对美育教学的督导,促进美育工作不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