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通识教育

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核心课程推介(二):历史与文化课程模块

来源:教务处发布日期:2022-04-21访问次数:133

2021版通识核心课程推介


历史与文化





世界文明史导论(24学时、1.5学分) 

属课群:世界文明与历史

课程简介:

向下滑动阅览

自1996年美国学者亨廷顿出版《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以来,文明的冲突问题成为国际政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9.11事件已经凸显了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冲突的一面,而今天中华文明的复兴及其对西方文明主导的国际秩序可能带来的冲击更是引起人们对文明发展与共存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世界文明史是研究世界文明产生、发展、衰落以及文明之间交流和交融的一门科学。它通过对世界主要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过程进行考察,以新的视角阐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本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世界各主要文明起源与演进的基本史实,了解各文明的特点及发展规律,理解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发展观,具有广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世界文明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与求真务实精神,透过历史现象去看到实质性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具备正确观察认识人和人类社会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团队有3名成员,均为国内名牌大学世界历史专业博士、硕士毕业。长期以来本教学团队承担世界历史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教学团队成员:


图片

课程负责人

孙红国

图片

课程组成员

周厚清

图片

课程组成员

梁立佳





西方主要国家的现代化进程(24学时、1.5学分)

属课群:世界文明与历史

课程简介:

向下滑动阅览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必由之路。实现本国、本民族的现代化,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心愿。不同历史文化条件的国家,其现代化之路也不尽相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发展水平上处于领先地位。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课程通过介绍英、法、美、德、俄、日六个西方主要国家推进本国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和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分析其现代化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的真正内涵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不同途径,从而更好地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服务。

教学团队成员:


图片

课程负责人

周厚清

图片

课程组成员

孙红国

图片

课程组成员

梁立佳




国学与人生(24学时、1.5学分)

属课群:中华文化与历史

课程简介:

向下滑动阅览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国学与人生》课程秉承“中国主体、世界眼光”宗旨,期望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该课程以“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精神境界,学会为人之道的处事原则与方法,启迪良知,明心见性,奠定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团队成员:

图片

课程负责人

万齐洲

图片

课程组成员

李博强


图片

课程组成员

陈友乔

图片

课程组成员

穆静





家训讲读(24学时、1.5学分)

属课群:中华文化与历史  

课程简介:

向下滑动阅览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会熟悉中国历代家训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会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进而培养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诚信”、“友善”、“文明”、“和谐”。

教学团队成员:

图片

课程负责人

万齐洲

图片

课程组成员

李博强


图片

课程组成员

陈友乔

图片

课程组成员

穆静





中国墓葬考古(24学时、1.5学分)

属课群:中华文化与历史

课程简介:

向下滑动阅览

中国古代墓葬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重要物化表现形式之一;不同时代的墓葬形制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因此,运用考古学的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研究古代墓葬制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历代古墓的发掘情况进行系统地研究与梳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且对于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研究来说,其意义尤其重大。
本课程将以近现代田野考古探查、发掘为依托,结合历史文献、实物图片与考古记录片等材料,系统讲述中国古人的丧葬观念、丧葬习俗以及各等级墓葬规制、出土文物等内容;在对古代墓葬遗迹、遗物等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学、历史学双角度审视中国古代历史,以期全景展现斑斓多姿的中国古代文化,重现古人的现实生活。
本课程拟定的主讲专题有:红山文化牛河梁墓葬群考古;商代妇好墓考古;东周曾侯乙墓考古;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考古;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南越王墓、洛庄大墓考古;北齐徐显秀墓考古;隋李静训墓、隋炀帝墓考古;唐乾陵(唐永泰公主墓)、史君墓、安伽墓、虞弘墓、康业墓考古;辽陈国公主墓、吐尔基山古墓考古;明定陵考古等。

教学团队成员:


图片

课程负责人

穆静





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党史(24学时、1.5学分)

属课群:中华文化与历史

课程简介:

向下滑动阅览

本课程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博雅选修课。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毛主席诗词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宏伟史诗,反映时代呼声,顺应时代潮流,描绘历史风云,纪录伟大实践。课程运用毛主席诗词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通过对毛主席诗词纵向历史的解读感受中国共产党奋斗一百年历史的成就与波折,深刻体会先辈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进而从自己感兴趣的时间节点或历史事件进行深掘,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和元素的提炼中加深了对党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毛主席诗词来纵向的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思想变迁。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毛主席诗词的魅力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共产党发展休戚与共的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团队成员:


图片

课程负责人

李博强

图片

课程组成员

万齐洲

图片

课程组成员

陈友乔




中国文化概论(24学时、1.5学分)

属课群:中华文化与历史

课程简介:

向下滑动阅览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形成的条件与背景;中国文化史与文化交融;中国文化形态(语言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宗教、哲学等);中国文化的类型/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

教学团队成员:

图片

课程负责人

万齐洲

图片

课程组成员

李博强


图片

课程组成员

陈友乔

图片

课程组成员

穆静




另眼读经典(8学时、0.5学分)

属课群:中华文化与历史

课程简介:

向下滑动阅览

“圣贤述作,是曰经典。”本课程所指的经典泛指典范的读本。所谓另眼,指的是阅读时不循平常思路,不顺眼带过。本课程将表达关建人先生的治学观点“善知者知善”,先生认为善知者就是善于学习的人,读书人应该恒持“慎思”和“擒疑”的态度求知,不被读本表象迷惑,抓住阅读的本质读经典,才会收获真知卓识,收到知(智)善的实效。本课程重点在“另眼”,解析读书人的“思”与“悟”,启发学生如何在阅读中领会到经典作品和作者的智慧,以期实现“开卷有益”。

主讲人:


图片

主讲人

关建人




中国士人传统的风骨与节操(16学时、1学分)

属课群:中华文化与历史

课程简介:

向下滑动阅览

“士人”指知识分子,读书人。按《易经》里的说法,精神叫“道”,是形而上的东西。当它体现在具体行为上时,经过自我的道德标准判断后,会有所担当和取舍。本课程从对比数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传统士人在相同境遇下,展现出来的同一种精神起论,深入浅出地剖析中国传统士人的风骨、节操和鲜明特点,希望向学生们表述传统士人们如何在道德层面判断是非,坚守原则和坚持人格的独立性,诠释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艰难且毅然前行,薪火相传而代代不熄,启迪学生不图一时之骄纵而致羞立于当代,愧对于后世。

主讲人:


图片

主讲人

关建人




漫谈吾国茶文化之流变(8学时、0.5学分)

属课群:中华文化与历史

课程简介:

向下滑动阅览

“茶”在唐代之前已有过一段走过来的路程,有过一段历史的铺垫。本课程将起谈于茶的概念,漫话茶发展的历史路程,带领学生详细品读从“茶至唐”到“唐方兴”的史学渊源和经典故事以及经典专著,略领茶文化从创始到被有力推动的史话,浅聊茶与禅两者之间紧密的文化关系,丰富关于茶的历史知识和对祖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启迪学生在生活中品味历史、品味文化、品味自然和人生。

主讲人:


图片

主讲人

关建人




从青铜镜谈镜喻与镜像文化(8学时、0.5学分)

属课群:中华文化与历史

课程简介:

向下滑动阅览

我国古代使用的镜子都是铜镜,由于含有铅锡成分故又称青铜镜。远在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铜混用)就有铜镜雏形,近代玻璃工艺诞生。到清朝中叶,我国铜镜逐步被玻璃镜取代。本课程将深入剖解中国“镜子”的四大功用,趣谈中国“镜子”的经典趣闻以飨学生,释义中国“镜子”的积极意义启示学生以身作则,垂范后世。

主讲人:


图片

主讲人

关建人




广东简史(24学时、1.5学分)

属课群:地方历史与文化传承

课程简介:

向下滑动阅览

本课程是通识教育“地方历史与文化传承”板块核心课程,主要关注广东地区从先秦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课程将通过专题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广东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掌握广东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从而增进家国情怀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

教学团队成员:


图片

课程负责人

张熊

图片

课程组成员

包国滔

图片

课程组成员

陈友乔




图片

·惠州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

编辑 |  邹雪琼

审核 |  罗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