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核心课程推介(三):文学与艺术课程模块
来源:教务处发布日期:2022-04-21访问次数:182
本课程通过对中外小说、诗歌等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以深入浅出、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文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评论方法,综合分析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本课程教学团队有6名成员,高级职称教师4名、博士5名。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西方诗歌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省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多项,发表重要论著数十部(篇)。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综合性的现代思维方式,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到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体会到电影中所展现的艺术和思想,进而提高学生们整体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通过对中外经典电影的观摩、拉片和解析,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影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并学会运用电影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评鉴电影作品。进行文学创作是很多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但如何创作出自己较为满意的文学作品?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关切和苦恼。为此,本课程从散文、诗歌、小小说、短篇小说、绘本等文体入手,结合经典作品,剖析其文体特色和写作技巧,加之以必要的训练和指导。本课程教学团队有4名成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创作实践,发表和出版了十余部文学作品,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指导经验丰富。课程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社会、艺术、科技等四个维度不同形态的审美教育,发展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培养大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手段、互动交流、作业展示等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发现美、表达美、传递美的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还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2017年1月10日,在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激发创新意识为导向,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学校美育教学。《大学美育》课程以此为导向,遵循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相结合、美学理论与美学鉴赏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音乐的形式各种多样。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外音乐的欣赏,对不同的乐器、人声、舞蹈音乐的分辨,将经典与现代融合,让学生感受与体验音乐的多元文化,培养高雅的综合审美能力。本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全面性,兼顾不同类型的中西方乐器、人声美和舞蹈音乐创造的形体美等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听辨、表达、协调以及协同合作的能力,做到以美育人。教学团队提炼了精简、通俗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受音乐视听冲击,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理解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意义的美学特点,从心灵上感受“美”,培养高雅的审美能力。音乐的形式各种多样。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外音乐的欣赏,对不同的乐器、人声、舞蹈音乐的分辨,将经典与现代融合,让学生感受与体验音乐的多元文化,培养高雅的综合审美能力。本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全面性,兼顾不同类型的中西方乐器、人声美和舞蹈音乐创造的形体美等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听辨、表达、协调以及协同合作的能力,做到以美育人。教学团队提炼了精简、通俗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受音乐视听冲击,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理解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意义的美学特点,从心灵上感受“美”,培养高雅的审美能力。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手工艺术可想而知有很多,且个个都堪称极品,每一种老手艺都值得我们去保护、研究与传承。通过手工艺术体验课程,培养同学们对于优秀手工艺术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本课程目前主要讲授纸工艺术、蓝染、陶艺、竹编等手工门类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基本掌握手工制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处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难免会被网络工具蒙住眼睛。学习经典手工艺术,闲下来好好感受安静的生活,让我们的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手工制作的艺术内涵,既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又在动手过程中构建了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养。首先让学生进行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进行开发肢体运动、改善形体气质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加深民族情感。再让学生学习现代舞基础训练和欧洲宫廷圆舞曲,使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肢体运动方式和西方舞蹈文化。通过教学与实践,使学生能够完成各个舞种的舞蹈基本组合和基本舞蹈作品,能够组织、展现自己,提高自信心,改善形体,提高气质,有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全面发展。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各舞种的历史沿革发展、经典作品与代表人物的大体概貌;使学生基本掌握各舞种的基本元素、律动、技术与风格等,了解各舞种经典的作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感受与创造性思维,具备良好的体态气质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基本掌握对身体的认知与运用,基本达到舞蹈组合的展现与质量。通过各舞种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进而培养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认同,感受舞蹈艺术的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达到美育的目的。本课程是了解、欣赏、学习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课程。中国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经典绘画风格、样式、内涵的欣赏与实践学习,上升为对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文化的理解,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树立新时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会中国文人传统文具中笔墨纸砚的各自特性,于润物无声中逐渐领会踏踏实实、百折不挠而精研学问的匠人精神。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拓宽涵盖面,兼顾中国画基本内容技法,历史理论等知识点,力求将中国人的美学思维方式普及给当代年轻人,做到以美育人。教学团队提炼了精致、通俗的知识点,鼓励创新思维,让学生与时俱进地站在新时期时代背景下学习认识中国画与中国文化,虚心的继承,大胆的探索,温和的包容。课程目的在于建立当下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让国人坚定文化信心与文化自豪,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继承好先人的经典并融合创新,在文化多元的世界上自信自强。传统的艺术论中常见“禅分南北,诗分南北,画分南北”的说法。这种说法初见于议论唐代王维的诗书画,后来沿用至今。这里的南北之谓,指因创作动机不同,取向而别的流派分类;以南北的作品直接类比,“北”重于实相和技巧,“南”更重于实相外的内在,讲求蕴意。“南”者以画而论,浸涣学养,一心追求蕴意,论界又称之为“文人画”。本课程将从南画的概念释义入手,甄选唐宋元明如王维、倪瓒、颜辉、陈洪绶、唐寅等绘画作品为例,解读文人画的本质特点,启示当代学子胸怀博大家国情怀,勤于俯身脚下乡土,扎实求知求学,练就精功技艺。
本课程主要讲授数字静态摄影从日常拍摄到创意制作及艺术表达的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方法及审美理念,内容包括:经典影像作品分析,影像简史,镜头、光圈、快门、景深的调整及应用,光影、极简、静物、人像、创意、艺术创作等专题拍摄。大致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常规纪录类拍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逐步熟悉相机(获手机)操作,并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提升对摄影图像的理解能力,第二部分,尝试通过对创意影像及艺术作品的解读和临摹,培养学生的图像阅读和视觉创作能力,让学生在摄影实践中学会选择恰当的技术,采用合适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以此来表达情感并体现对创意图像和视觉艺术的理解。作为通识课程,本课程试图为各专业学生培养独特的观察习惯和创意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教学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着重于提高学生静态数字影像作品的获取能力和阅读水平,并希望通过数字影像手段强化学生的视觉及造型素质,开阔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和思辨能力,培养新艺术素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意识。课程主要讲授用手机如何有计划性地拍摄,从学生只利用一部手机拍摄20秒自我介绍的影片出发,之后经过范例视频影像作品分析,针对分镜、镜头焦段、光圈景深的控制、快门效果的学习与应用,最终以多部手机针对一件商品进行专题拍摄。最后,在学生学习分镜技术之后,对学生所编辑出来的视频影像加以解析与评量。本课程需要小组分组制作,每组至少要3位同学以上编列为一组,想选课的同学课堂上须自行组队。课程内容安排上大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常规纪录类拍摄练习(课题安排:面试时的自我介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逐步熟悉手机视频操作;在作品讲解讲评过后,通过范例视频作品的阅读提升对视频分镜的理解能力。第二阶段是尝试通过对商品的分析和布光的配置,培养学生对于动态影像的拍摄和动态视觉的编辑能力,让学生在视频拍摄实践中学会选择合适的技术、对商品有利的布光与拍摄手法进行拍摄创作,借此理解如何完整地传递影像讯息给观赏者,并体现学生经过课程的训练后,理解影像的深层语言,增进的动态影像表达能力。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两种载体的统称,然而在现有语境下,动漫同时包含着包括游戏、展会、二次创作等一系列衍生的文化现象。动漫有着独特的魅力,既有赏心悦目的精美画面,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动漫塑造了许多人的记忆,给青年和少年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回忆。本门课程将带领学生走进动漫知识的大门,理解动漫的历史、产业机制、传播机制,并且面向不具备绘画基础的学生,进行入门级的动漫绘画技巧的传授。本课程的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动漫与媒介视角,讲述媒介融合与跨媒介叙事在动漫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第二部分为动画发展史,包括中国、日本和美国三地的动画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影响;第三部分为漫画语言,教授漫画的叙事理论和镜头语言,并教授简单的漫画绘制技巧;第四部分为动画原理与产业分工,教授动画产业的制作流程及其发展。生活中,随处离不开图文的编辑与排版。如,发放名片、投递简历、制作PPT等。若一张简历或一个PPT文档的排版不美观,致使表意不明确,会严重影响阅读性。图文编排不仅是一种关于编排的学问,更是一种将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技能。《图文编辑与排版》课程通过介绍图文编辑与艺术排版的概念、历史发展、功能及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图文排版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理论上认识每个设计环节的作用。同时,通过一些专题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文编辑与排版设计的基础理论和艺术设计方法,使其能够利用艺术的手段,对图文进行创意编排和制作。本课程旨在在图文编排方面提高学生的设计认知能力和审美素质,帮助其未来进行图文排版和设计时,有更好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本课程通过对一定数量的经典广东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与解析,使学生了解广东音乐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及地域特色,增强学生的音乐文化自信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惠州本地的客家山歌、惠东渔歌等的分布及历史,并能演唱一定数量的原生态客家山歌与惠东渔歌;认识与了解广东民间乐器种类,通过赏析耳熟能详的经典器乐作品,了解与掌握广东音乐的艺术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走近广东特别是惠州地区的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其中独特舞蹈的元素,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的意识。通过课程多样化的实践项目,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具备认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农民画是中国近代文艺大众化的产物,是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性艺术事件和美术作品。龙门农民画始于清末民初,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正式定名,是中国农民画的重要分支。惠州龙门县为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使龙门农民画在发展的动态中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农民画鉴赏》课程以学习龙门农民画为主线,通过对农民画鉴赏与研究,了解农民画的历史功能,学习欣赏农民画的审美取向,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民间美术的人文理解,基本掌握农民画的发展流变、艺术特色、美学价值。课程同时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以技术为基础,通过临摹练习强化学生的审美基础素养。课程以其资源的丰富性、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岭南特色民俗画根植于龙门多彩的民俗风情的土壤中,展现南国地域传统民俗文化,具有淳朴自然的乡土气息和南蛮色彩。本课程通过了解龙门农民画构图、色彩及其在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装饰色彩,提高审美能力,引发动手创作的欲望,提高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和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意识。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列举图片实例,帮助学生学会图像识读,了解色彩人文底蕴及其在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操作技能方面:通过农民画色彩作品实例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现象;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了解农民画绘画步骤;通过应用进行简单的临摹练习,把握这些农民画基本画法,培养美术表现实践创新能力。结合现代的视觉思维与审美标准,尝试创新设计,更加深入的探索传统民俗画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农民画技法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农民画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阶段既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又锻炼和提升了展示文化、运用文化的能力。龙门农民画始于清末民初,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正式定名,是中国农民画的重要分支,龙门农民画地处广东珠三角东北部,岭南名郡惠州,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的交汇融合点,在以东江流域民间艺术传统为根基,吸收了大量岭南各地风土人情题材,结合版画、壁画、国画、西画等艺术表现手法,艺术形式表现更具有独特的岭南风貌与浓厚的地方气息。《农民画综合材料制作体验》课程以学习龙门农民画为主线,采用生活中的常见的各种综合材料制作进行教学与实践,旨在通过动手实操,加深学生对本地农民画艺术的认知,提升学生审美的水平,文化的自信,让具有龙门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本课程教学团队有5名成员。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2人。长期以来承担美术、设计、民间美术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惠州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
编辑 | 李东绚
审核 | 罗晓敏